【据中国双语教育网报道/本站综合】 11月10日至11日,由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教育学会中育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高中国际课程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中国教育主流媒体等中外一批重要的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并发表重要演讲。他们有:国家总督学顾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世界联合会副主席陶西平先生;中国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教授;《中国教育学刊》常务副主编鲍东明教授;美国前教育部副部长、美国驻亚太经合组织顾问、教育学博士Dr.Susan Sclafani女士;中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曹志祥研究院等。巴克兰海外教育集团总裁(中国双语教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欧文先生应邀出席了研讨会。
研讨会由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马建华先生主持,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王本中先生致欢迎词。
所谓“高中国际课程”,是指中国高中生在现在所在学校,通过1-3年不等的时间,对国外(如美国AP课程、英国剑桥的A-Level课程等)高中课程或大学预科课程的有预订方案的选修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英语(双语)水平和学术能力,同时有效提高 |
|
 |
陶西平先生正在发表演讲
|
 |
欧文先生与美国前教育部副部长
Dr.Susan Sclafani博士(中)愉快合影 |
|
|
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而对于有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先修大学学分并获得相关国家的认可。
引进和开设“高中国际课程”,将大大促进高中生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即使不出国留学,也将为他们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成为创新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高中国际课程”的引进和开设,还将为中国的中学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铺设一条捷径。
中国的教育改革已经面临“从教育大国发展为教育强国”的崭新命题。钱学森先生生前对中国教育的一番肺腑之言可看做是对中国教育弊端的拷问。那么,我们的教育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世界是多元的,每个地方、每个人都是各具自身特点的——所以,要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创新型人才,我们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我们的教育体制、教育方法和模式如何实现多元化、国际化、特色化的格局,因为千校一面的“补短教育”和应试教育是不可能有利于培养更多更好创新型人才的。那么,“高中国际课程”的引进、双语教育的推广就是一条破冰拓展之路,是各种改革方案中很有效的一种。
美国前教育部副部长、美国驻亚太经合组织顾问、教育学博士Dr.Susan Sclafani女士;全国基础英语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张连仲教授;大学理事会国际事务副总裁王湘波博士;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王本中先生等十多位国内外专家、教授的学术报告和演讲,给与会者在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办出有特色的高中、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方面以崭新的视角和思维。
据悉,目前全国已经有一批中学引进了不同国家的“高中国际课程”,并设法进一步引进先进的教育资源,与有关国家联系更多地开展教育交流与合作。
我们对从北京风尘仆仆而归的欧文先生做了采访,当我们问到出席这次会议的感想时,他说:这次出席研讨会,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报告使我受到很大启发。中国教育要改革,创新教育要实施,教育方法、模式的多元化是大趋势。‘高中国际课程’的开设,是普通中学在教育改革中抢占制高点的又一突破口,是办出学校特色的有效途径,它将大有利于培养中国未来的创新型人才,也为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巴克兰海外教育集团在整合国际先进教育资源方面要做的工作是很多的。我们很有信心,一定要为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