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作者:南溪石 来源:《国际人才交流》2013年第01期 |
(←点击,接前页) |
![]() |
当天上午,在与习近平总书记座谈之前,国家外国专家局与应邀前来参加活动的20位外国专家进行了座谈,向他们解读“十八大”要点,外国专家们围绕“十八大”报告所涉及的年轻人才培养和发展、创新环境以及公共外交等提出了富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美国康奈尔大学前校长、上海纽约大学美方校长雷蒙教授对培养跨文化融合人才尤为关心.他说,上海纽约大学正在探索一种全世界前所未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每年招收300名学生,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各占50%,每个中国学生都会安排与一名外国学生做室友,他们可以学在一起,玩在一起,会有争吵也会有欢笑,所有学生在学期间完全融为一体,使他们成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
他认为中国和美国等西方国家都需要创新思路,加速培养跨文化融合的年轻人才,促进彼此间更深层次的相互了解。
来自中国地质大学的印度专家桑托什为中国优秀人才流失海外而感到惋惜:“中国的研究生在学校拿到的奖学金不足以支撑他完成学业,于是很多学生希望我写推荐信推荐他们到美国完成硕士、博士学位,一方面是因为美国的研究氛围较好,另一方面是在那里可以得到足够的资金资助。这种人才流失很可惜。中国把人才培养到大学阶段,但有些家庭贫困却很优秀的学生因为资金问题而流失海外,并且很难再回来。中国政府可能还要花费高薪再把这些流失的人才聘请回来,成本太高了。”他认为,在这方面,印度做得很好。研究生可以申请基金,承担项目,享受到和讲师、副教授一样的待遇,使他们可以全身心地在校做研究。一些有资金支持的科研项目,印度更倾向于给中青年学生,很多资深教授尤其是担任行政职务的教授去申请,政府反而会拒绝他们,原因是这些教授会花大量的精力在组织会议等行政工作上,没有年轻人专注。这与中国很不相同。他建议中国借鉴印度做法,设置高额奖学金或基金,挑选优秀的本土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将他们留在中国。
“在美国、欧洲以及一些发达国家,从事科研的大都是一些中青年的科学家或者科研工作者,他们大多数是获得了博士学位后,直接到科研院所或者实验室进行课题研究。可是在中国,优秀的年轻人过多地流向企业,有许多资深的教授现在面临的问题就是科研中缺少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或者年轻的学生。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俄罗斯专家菲利普建议中国借鉴发达国家的学者资助制度,用高待遇吸引优秀年轻人参与科研。
英国四十八家集团秘书长麦启安一直在努力推动中国的公共外交事业,不久前就此话题给温家宝总理致函,看到十八大报告第一次加入了公共外交的内容,他非常高兴。为准备这次座谈会,他又专门写了几页建议。麦启安认为中国的世界地位迅速提升,沟通机制与现阶段在经济领域取得的发展不相符,中国向世界的发声在表达方式上过于政治化,这有损中国的国际形象。中国声音“走出去”应该提速。他一共写下了7条建议,其中包括借鉴创立深圳经济特区的做法,尝试建立一个国际沟通和对外传播机制改革的“特区”,在“特区”内尝试改变现有的政治宣传模式,建立现代化的专业宣传机制;建立高水平的公共外交学院,培养国际沟通专业人才;建立能让中国年轻人走向世界并帮助他人的志愿者组织和项目;或者举办世界公众热衷的活动,比如F1赛车等体育项目,举办类似爱丁堡艺术节这样有国际影响的音乐和艺术推广活动,打造良好的国家形象。
就职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坦桑尼亚专家哈米斯也持类似的观点。“对非洲人民来说,现在他们接收的大部分信息是由西方媒体提供的,这与中国的实际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是不相符的。”她希望中国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希望中国媒体加强与非洲媒体的合作,将中国声音真实地传播到非洲。
5曰下午,共有20位外国专家怀着激动喜悦的心情出席与习近平总书记的座谈活动,尽管在座谈会现场,他们中的大部分没有机会发言,但是他们所提出的建言,经国家外国专家局整理,以《外国专家建议》形式及时报送习近平总书记及相关领导。□ (点击这里:返回前页)
【延伸阅读】
▲ 巴克兰海外教育集团、中国双语教育研究会完成第32期、33期中小学双语师资培训工作
▲ 链接:四川成都“教育国际化”方兴未艾:武侯区面向全球招募智库专家 青羊区实现外教和国际友好学校满覆盖
(本站2013年2月17日编辑发布) |
|
|